江阴接兵(之一)
作者:宁屯业
△作者留影于江阴中山公园
1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杨副团长是在接兵前夕,由师炮兵团营长提升到团里当副团长的。严格讲,上任后他第一把火,就是从接兵工作开始烧起的。
新兵团部出发前,参谋吴新民因家中有事,请假提前回去处理。
他是苏北人,离团里的接兵地域一江之隔。所以休假时,团里让他提前回家,等假满以后直接到接兵地域去报到。
一天,吴参谋从苏北老家赶到江阴县第二招待所报到,因家事晚来了几天,就被杨副团长批评了一顿。当时服务员正在为他开门,他手里的皮箱还没有放下,杨副团长就赶了过来,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批评。
杨副团长对工作认真负责,敬业职守。但在新兵团里,却很少有人说他好话。接兵的基层干部说他越俎代庖,管得太宽太细。机关干部有的说他瞎指挥、胡折腾。
新兵团部刚到江阴那会儿,他三天两头催机关人员下乡,到基层调查了解情况。他让央企信托-159号江苏盐城大丰区(永续债)政信我到各公社去检查接兵人员在位情况,并多次带我下乡调研。
后勤助理员郭振亭是个老兵,多次随新兵团接兵。他对杨副团长这一套很不感冒,曾多次在我跟前嘟囔:“出来接兵,向来都是各团管各团的事,各团接各团的兵。哪有他这样接兵的。整天瞎忙乎,吃力不讨好,把人能累死。”
他还说:“新兵团部出来接兵,无非是划分好接兵区域,协调好关系,搞好新兵交接和铁路输送,保障安全。”他说得头头是道,似乎很有道理。
我是第一次随新兵团部出来接兵,对接兵的事情,一无所知。因此,只有服从领导,听从安排。杨副团长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他让我干什么,我就无条件服从。所以,接兵期间,杨副团长对我很信任,他走到哪里,就把我带到哪里。
当时客观上吴参谋负责盐城那边的新兵工作, 苏州这边的工作只有他和我。
杨副团长有个老领导,转业到江阴县城工作,听说他来江阴接兵,老领导借地主之谊约他吃饭。
有一天,杨副团长带我去老领导家吃请。那个时候请客,都是在家里进行。那顿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海蜇皮。
当时物资匮乏,就连江南水乡江阴海蜇皮也不好买。他知道我们是北方人,才托人买了几张,让我们尝尝鲜。说实话,在他家,我是第一次吃海蜇皮。
老领导十分热情,也很健谈,据说他是由师保卫科长转业到地方工作的。他一边吃饭,一边给我俩介绍当地情况。
江阴县有个22基地,隶属于国防科委。据说,它是从陕西宝鸡搬迁到江阴去的,那里有他的熟人,还是领导级别的。
有一天,他带我到22基地熟人那里。当时,我国正准备发射运载火箭,22基地将派人派船到太平洋预定区域跟踪监测。这个领导问他有没有时间,邀请他同他们一起到太平洋去看看。
听了这话,我非常兴奋,很想让杨副团长带我随他们一起出去见见世面。
接过这个领导的话茬,杨副团长问需要多长时间?人家回答,最少需要一个多月时间。
不等杨副团长表态,我就凉了半截。我们出来接兵,满打满算就两个月时间。这么长时间,就是给一百个胆,杨副团长也不敢去!
后来,他又让我到新华书店给新兵团部买书。书买回来了,他正好不在房间,却被郭助理截胡了。他一咕噜从杨副团长房间抱走了那一堆书籍。
后勤接兵事少,郭助理没有事干,整天躺在招待所的房间里看书。
他看书速度极快,可以用一目十行来形容。没过几天时间,他就把那一大堆书籍,齐齐翻了个遍。
杨副团长整天东奔西忙,哪有时间静静坐下来看书!
自从我买书回来,一直到接兵结束,因为忙,他从来没有看过一本。我家那套《清史演义》,就是当年在江阴县接兵时,在新华书店买下的。
一次,我俩外出到车站等车,他把手提包随手放在座椅前一米多远的地方。车站打扫卫生,服务员大声喊:“这包包是谁的?”当时,我俩都没有听见。
服务员一看无人答理,紧接着又喊了一声:“这包包是谁的,还要不要?”
话音刚落,他就回怼了一句:“不要,把它送给你。”
服务员一听,诧异非常。扭头一看,还是个军人。顿时,愣在那里。
没等一会儿,这个服务员反应了过来。气哄哄的说:“你还是个当兵的?”
听了这话,杨副团长又恶狠狠的“回敬”了她一句:“当兵的咋了?当兵的又不欠你的钱么!”
服务员气得七窍生烟,十分生气地白了他一眼。这时我走了过去,把他的手提包拿了回来,放在座椅旁边。
还有一次,新兵团部出去吃饭。坐凳子时,卫生员焦选民一条腿伸长,把脚放在地上。一条腿弯曲,把脚踩在屁股跟前的凳子上。
他见状十分恼火。一把打过去,就把焦选民放在凳子上的那条腿打了下去。并且板着个脸,非常严肃的说:“军人外出,要注意形象。”他让焦选民立即把两腿落地放好。
焦选民十分尴尬。然而,一个小小战士,岂敢冒犯团首长!只有红着脸坐在那里。
据说,三营司号班长马文林,有一年跟副教导员白安斌到上海去接兵,也曾受过“如此待遇”。
农村娃娃,第一次到大上海 ,见到高楼大厦,十分惊讶。他边走边给高楼大厦上瞅,并不断发出啧啧感叹!
马文林的行为,白副教导员非常反感,心里很不舒服。因此,他一边走,一边教训马文林。
那个时候,部队干部出门很在乎面子,他们最怕部下出门献丑,让人家瞧不起。从上海接兵回来,白副教导员把这个当笑话给我们讲。
焦选民的行为,与马文林如出一辙,杨副团长不训他训谁?
那个年月,一般人都很少出门, 江阴当地人也是如此。他们大都没有出过远门,对外面的世界知之不多。
他(她)们说当地话,我们听不懂。我们说家乡话或醋溜普通话,他(她)们也未必能听清。因此,遇事相互之间都把语速放得慢慢的,只怕对方听不懂、听不清。有时候甚至还“动手动脚”,夹杂一些肢体语言,以弥补语言交流上的不足。
在江阴接兵,曾有不少当地人说我是江西人、 安徽人、 山东人等等,唯独没有一个人说我是陕西人。当我说我是陕西人的时侯,他们中间,居然还有人还不知道中国有个陕西省,更不知道陕西省在什么位置?
那个时候,南方人只要上过学,他们都能说两句南方普通话。虽然他们说普通话有些拗口,听起来有些别扭,但要比他们讲纯正的方言好懂得多。
2
江阴简称澄,古称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之一。解放后,曾先后归常州 、苏州 、无锡管辖过。我接兵那一年,它属于苏州专区所管辖的一个县。
△作者留影于江阴中山公园
江阴与常熟 之间,有个叫沙洲的地方,过去曾经是个公社。1962年,国家从江阴、常熟两个县各划出一块地方,组建了沙洲县。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沙洲县撤县设市,改名为张家港市。
在江阴接兵期间,经常有沙洲县复员老兵,从沙洲骑自行车赶到江阴,看望他的老首长杨副团长,他们是1969年3月从沙洲县入伍到师炮团的那一批老兵。
据资料介绍, 江阴县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很强,是城镇经济的领航者,被誉为“ 中国资本第一县”。2014年,全县有11家企业成为“ 中国企业500强”。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市、 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 范县 (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等150多项全国性荣誉,在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十二年蝉联榜首。
我在江阴接兵时,这里社办企业就已经相当发达出名。当时,我曾在这里给不少战友捎带过社办企业生产的尼龙衫、腈纶衫之类的轻纺产品。
在我的记忆里,当时全国大部分县城还没有通公共汽车,可是江阴县城却已经通了好几路公共汽车。县城规模很大,有两座电影院,一个公园。
那个时候, 江阴县城乡交通也很发达,从县城到各公社都通有公共汽车。当时,我们下乡,坐的都是县城开往各公社的班车,很方便。
过去听人讲,在江南 ,一个男人上厕所,忘记了带手纸,方便之后,把手伸到女厕所那边去,向正在如厕的女士要手纸用。当时,我们简直不可思议。把它当成故事讲,当作笑话传,以此调侃江南人。然而在江阴 ,这种情况却是真真切切的。
一次,我下乡到华士公社,在向阳大队等车的时候,去上厕所。当时这个厕所,是个露天旱厕。男女厕所之间,仅仅隔了一个不到半人高的水泥墙,上面也没有搭顶。站在其间,男女厕所,一目了然。尽管当时我没有看见有女同胞如厕,但却对此很不理解。
我国幅员辽阔,东面西面,南方北方,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差异很大。记得几十年前我在62师第16期卫训队学习时,师后勤部卫生科温科长就讲了全国好多种擦屁股的习惯,北方人用胡基蛋(土块),南方有的地方用树叶,有的地方用农作物杆,以屁股眼为中心转一圈。现在如果讲这些,大家还以为是天方夜谭,因为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习惯也有很改变,抽水马桶在城乡已经普及,不少家庭还用上了电子冲洗坐便器,非常干净、卫生、适舒。
那个时候,在江阴县城,每天清晨,天还没有大亮,就能听到各家各户刷洗马桶之声不绝于耳。家庭主妇起床之后,她们忙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刷马桶。家家如此,户户如此,天天如此。
太阳出来了,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一个个红色油漆木制马桶,凭着大自然免费阳光和天然紫外线,把它晒(晾)干、消毒,以备再用。
据说,当地人女儿出嫁,家里不管贫富,都要陪嫁此物,它是女儿出嫁的必备之物。
在江阴县城,人们有赶“露水集”的习惯。每天拂晓,他们就早早起来,上街购买当日生活所必需的蔬菜、水果、肉食以及油盐酱醋米茶,等等。天亮以后,集市散了,人们才开始上班。
在江阴县农村,人们没有吃自来水的习惯。不管是群居的村庄,还是单独居住的院落,他们吃水用水、洗衣做饭、淘米洗菜、洗涮马桶等,都用的是村子里或自家旁池塘里的水。
在一个公社所在地,我亲眼看到了压水井,但是就是没有人用。我曾问当地人,他们却说,大家习惯吃池塘里的水。
一次,杨副团长和我下乡,我俩没有在公社灶上吃饭,而是在临街的小饭馆用了午餐。
这条街道前面有一条河,河的两边人工修筑了不少平台,平台上有不少妇孺,她们有的提着篮子、有的端着盆子来到河边,在那里用河水淘米洗菜、刷锅洗碗、洗衣服、涮马桶。
当时,我俩很不理解。用河水洗衣服,涮马桶,好坏还能说得过去。但是,用河水淘米洗菜做饭,作为北方人,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尤其是把吃完饭后的锅碗瓢勺,用竹篮子提到河边用河水清洗,我们根本不可思议。河水毕竟是河水,它再干净,用它清洗餐具或者直接饮用都是很不卫生的。
街道饭馆用水,是从河里用水桶打上来的,然后用明矾净化,去除浑浊后再用。饭馆用的菜盘,用完之后不用水清洗,直接用抹布一抹,就又上菜。有的菜盘中央,还留着抹布擦过的道道痕迹。我问饭店老板,他不以为然。他说,他们这里都是这样。
南方缺水吗?不缺。他们没有条件用自来水吗?也不是。说到底,是一个生活习惯问题。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过去江南的不少传染病都源于此,都是因水而发。毛泽东主席当年看了《人民日报》 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报道后,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诗句,应该发人深省!
在江阴县第二招待所,有个苏北籍女服务员曾在我们跟前说, 江南人骂她们是苏北佬,说她们苏北穷,看不起她们苏北人。她说, 江南人不讲卫生。她说的这话,是不是我们看到的情况?
3
在江苏接兵,别人遇到的我们都遇到了,别人没有遇到的我也遇到了。那一年接兵,我们从部队出发时,是师里的江苏新兵团,可是,到江阴后不久,却摇身一变,成了军里的江苏新兵师,负责21军江苏全省的接兵工作。
有一天,新兵团接到通知:63师刘副师长不到江苏接兵去了,61师江苏新兵团升格为21军江苏新兵师,负责全军江苏省的接兵工作。新兵师部不迁往南京 ,继续留在江阴 。
一个电话通知,改变了我们的任务。人还是这几个人,但接兵的区域大了,责任重了。这时,尽管杨副团长耀升为新兵师师长,但是,他仍然是我们团里的副团长。所以,我们仍然习惯叫他杨副团长。
有一天,杨副团长让我带卫生员焦选民到苏北去,调查了解苏北方向的接兵工作。当时, 从江阴到苏北,只有轮渡过江。
从江阴渡口,我俩轮渡北上。大约40分钟以后,到达靖江八圩。从那里登陆上岸以后,当晚,下榻于靖江县城一个招待所。
入夜,招待所外面的空地上,燃起一堆熊熊篝火。一帮人当地人穿白戴孝,围着篝火转圈圈。据说,这是当地人的一种祭祀活动。他们用这种方式,焚烧已故亲人的遗物。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的故乡就有“十里乡俗不投”的说法。这样看来,全国各地风土人情千奇百态,举国上下风俗习惯全然各异。
我俩在靖江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从靖江搭乘长途汽车去建湖县。
建湖县由军直单位在那里接兵。当时,我俩在汽车站,正好碰见了他们。我们自告家门,说明来历,询问他们接兵情况。
军直接兵人员,根本不把我俩当回事。对此,我们也没有过于较真,简单询问了几句以后,就直接买了去大丰县的汽车票。
其他县去不去都不要紧,但大丰县一定要去。因为那里是我团的接兵区域,那里有我团的接兵人员。所以,我当机立断,直接买了去大丰县的车票。
从建湖到大丰 ,中间隔着盐城 。 盐城是苏北重镇。这里既是盐城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也是盐城地委和行政公署办公的地方。我这次到苏北,先后经过的海安 、东台 、如皋 、建湖等县,以及准备去的大丰县,都属于盐城专区管辖。
大丰县位于东海之滨。当时我以为,到了大丰县,就可以见到大海。然而,到了大丰县以后,连个海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在大丰 ,我俩住了一宿。第二天早上,乘汽车直达渔业公社。团直特务连副连长王献富带团直接兵人员在那里接兵。
渔业公社离县城很远,从县城到那里需要好长时间。公路旁边大小河流,被海水倒灌,碧绿荡漾央企信托-159号江苏盐城大丰区(永续债)政信;延伸至海里的陆地,被海水所包围,不时的冲向岸边。海岸线上,灌木丛生,十分茂密央企信托-159号江苏盐城大丰区(永续债)政信;乔木好像老人头顶上的头发,稀稀拉拉,没有几根 。一个个虽然个儿挺高,但是却弯弯曲曲,被海风吹得倒向陆地一侧;绿蓉蓉的藓苔和黢黑的斑鰶覆裹着这些树杆,使人感觉到在这里生长实属不易。
上中学时,我曾买过一本书,名叫《黄海前哨》,它讲的是不是就是这里的故事,我不敢肯定。但是,这里的自然环境与书上所描述的有些相似。
从县城到渔业公社的道路两旁,碧草青青,芦苇遍布,荆棘藤蔓,密密麻麻,汽车开了好长时间,都没有看到人烟。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中华大丰麝鹿保护区”宣传推介片,我边看边回顾,这是不是36年前,我接兵曾经路过的地方?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
在渔业公社,团里的接兵人员,已经下到了村子。在公社,我没有见到他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也没有去找他们。和公社武装干部谈了他们这里的征兵情况。总的感觉, 大丰县征兵情况要比江阴县乐观得多。
这天上午,公社武装干部招呼了我俩,我们一起在公社灶上吃了午饭。每人一碗米饭,两个小菜。
一个小菜是炸小鱼,每人五六条。一个小菜是豆角,分不清是炒的还是煮的?反正一点油水都没有。豆角一寸多长,两公分多宽,红红的、黑黑的、宽宽的,好像是刀豆。这顿午饭,只花了一毛多钱。
接兵期间,我们每次下乡,基本上都是在公社灶上用餐。尽管各个公社午饭不完全一样,但大同小异,一碗米饭,两个小菜,一毛多钱。
从渔业公社回到县城,天色已晚。我俩在街道上随便吃了点东西,就回招待所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我准备在县城转转,但由于当时大丰县城雾特别大,卫生员焦选民又一路喊牙疼,搞得我没有一点心情,只好“打道回府”。
在去汽车站的路上,顺路浏览了大丰县的街景,印象蛮好。当时, 大丰县城很大,百货商店刚刚盖好,挺气派的。遗憾的是,我们路过时,它还没有开门。
从江南到苏北,又从苏北返回江南 ,一路马不停蹄,走马观花,穿行于江苏大地,感受至深。
在我的印象里, 江南江北,一水之隔,贫富悬殊。江南富庶,苏北贫穷; 江南楼房林立,苏北草棚遍地。
然而,当时在苏北,对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那里的棉田地。
过了长江,一路北上,大路两旁,棉田地一片连着一片。虽然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棉花的收获季节,但是一米多高的棉杆,仍然还在地里长着。这些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回顾老家,也曾种过多年棉花。据说,它还是时任县委书记从省上争取过来的。当时正值“WG”,地方实行军管,县委书记是个军人,对农业不懂。他听说棉花是战略物资,所以,在省上开会时,千方百计给县上争取到了这个任务。从此, 陕西乾县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
由于缺水,棉花只能长一尺多高。每临秋季, 陕西关中阴雨绵绵,棉桃还没有开,就烂在地里。棉花收成受到影响,产量自然不高。
据说,“改开”后,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姚依林到陕西调研,群众叫苦不迭,他当即下令,取消陕西关中种植棉花的任务,从此,我的家乡才结束了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历史。
在江苏东台县,农村太阳能对我印象颇深。公路旁,一排排碾盘大小的凹透镜,坐北朝南,顺着公路一字摆开。镜子中央缺口处伸出两根金属棒,上面托着一个金属盘,上面摆放着锅灶、水壶之类,用太阳能做饭烧水。
这些太阳能灶,虽然设置在露天,看起来还很简陋,但是却很实惠。那个时候,这里的农村,家家户户已经用上了这样的太阳能锅灶。
一路下来,我的总体感受是, 江南比苏北强,南方比西北强。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宁屯业,陕西省乾县人,1956年10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77年5月入党,1985年12月至1987年7月参加老山地区防御作战。历任步兵连战士,营部卫生员、书记,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连队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负责人,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以副顶正)、主任,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上校军衔。
编发:拂晓哨位
来源:作者宁屯业供稿
评论列表
们出来接兵,满打满算就两个月时间。这么长时间,就是给一百个胆,杨副团长也不敢去!后来,他又让我到新华书店给新兵团部买书。书买回来了,他正好不在房间,却被郭助理截胡了。他一咕噜从杨副团长房间抱走了那一堆书籍。后勤接兵事少,郭助理没有事干,整天躺在招待所的房间里看书。他看书速度极快,可以用一目
2023年07月11日 18:28兵师,负责21军江苏全省的接兵工作。有一天,新兵团接到通知:63师刘副师长不到江苏接兵去了,61师江苏新兵团升格为21军江苏新兵师,负责全军江苏省的接兵工作。新兵师部不迁往南京 ,继续留在江
2023年07月11日 17:02一个电话通知,改变了我们的任务。人还是这几个人,但接兵的区域大了,责任重了。这时,尽管杨副团长耀升为新兵师师长,但是,他仍然是我们团里的副团长。所以,我们仍然习惯叫他杨副团长。有一天,杨副团长让我带卫生员焦选民到苏北去,调查了解苏北方
2023年07月11日 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