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架蓝灰涂装大业信托-政享104号成都龙泉驿非标政信的运20在阎良交付部队大业信托-政享104号成都龙泉驿非标政信,这标志着运20已开始服役量产,喜讯传来,观察员不禁唏嘘感慨,大飞机的第一次终于成功了。
中国并不缺乏制造大飞机的能力,早在中国仿制图16轰炸机之时,后来的运十之父马凤山即在留苏学习时从苏联专家口中得知了图16民机版图104的相关资料,但当时不允许记笔记,马凤山即在回到宿舍后将记住的资料,默写在笔记本上,这就是著名的马凤山笔记,它对之后的轰六研制和运十的研制都带来了显著的效果,而且马凤山笔记还放在研究所的保险柜里,要查看笔记,必须有一定的资质才能获取。
1970年代前后,美国一架波音707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失事,但机体残骸还保存得相当完好,此时中国正上马708工程即运十计划,有此样机可以借鉴,那也何乐不为,更何况此时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巴基斯坦又是中国所谓的巴铁,有美帝的睁一眼闭一眼,又有小巴的顺手推舟,大业信托-政享104号成都龙泉驿非标政信我们便开始了该机残骸的测绘,并开始对其发动机JT-3D开始测绘仿制。
当时对708工程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基于图104做一款两侧进气的客机,另一种意见即采用翼吊布局,发展出中国自己的大飞机,当时图104属于成熟机型,而采用翼吊布局有一定风险,但当时算很先进,孰是孰非,总师马凤山做出了决策。
走美式道路,发展自己的大飞机。
此举有一定风险,但如果成功,收益也是巨大的,最终,方案报批成功,运十开始研制。
运十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超临界机翼,和四发翼吊布局,并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涡扇大涵道发动机涡扇8(注:虽然这是基于JT-3D发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单发推力超过8吨,这也达到了原准机JT-3D的推力标准,并在随后的飞机吊挂飞行测试中得到了验证,观察员认为,虽然涡扇8只是防侧,但也采用了部分先进技术和工艺,如电子钎焊等工艺,最初在成都发动机厂仿制(这也为之后的FT-8燃气轮机和涡扇18发动机的仿制留下了伏笔),之后转到上海航空发动机厂继续发展。该发动机进程如下:
1970年8月立项、1975年6月完成工作图设计及首台涡扇八发动机完成总装、1976年7月01架静力试验机(“运十”01架)制造总装完毕、1980年9月02架首飞上天、1982年4月国产“涡扇八”发动机吊挂测试试飞成功。
虽然之后运十下马,之后中国大飞机之路也在MD-82和MD-90的组装间徘徊,之后又有MPC-75和AE-100的对外合作挫折,但中国航空人从未放弃研制国产大飞机的信心和勇气,更是愈挫愈加,不断参与国际航空合作,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提高了自己对大飞机研制的认识。
随着新一代支线客机新舟60和ARJ21涡扇支线客机的研制,大飞机的研制终于又回到了中国人的视野之中。
90年代到2000年后,中国从俄罗斯先后引进了几十架伊尔76,但对于当时的中国军用大运输机需求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其发动机D30KP2的良好表现也记在了中国航空人的心头,该发动机还用于前苏联的系列客机,产量很大,至少供应不是问题。
随着大飞机的上马,为了不在飞机动力上受制于人,中国除了发展新型涡扇发动机涡扇20黄河的同时,也开始了D30KP2的仿制,代号涡扇18,定点研制放在成都航空发动机公司,这也是中国飞机在遭受多次动力掐脖子夭折后得到的血泪教训。除此之外,中国继续大量采购D30KP2发动机,以应用于新型轰炸机轰六K和大飞机研制的动力补充。与此同时中国还引进了D30KP2的发展型D30KP3的升级套件以加以改装(该型号的推力从原来的12吨提高到了15吨),双保险加上三保险,中国大运终于呱呱坠地,凤鸣岐山。2013年,起飞重量达到220吨的运20-01号机终于如期首飞,漂亮落地,这也是中国航空人有史以来造过的最大飞机(注:运十仅超过110吨)。
之后中国总共测试了五架原型机,直到今年的6月15日,量产型运20终于交付部队服役,大飞机鲲鹏终于成年了,而中国的鲲鹏之歌还在延续。
去年底,70吨的单通道窄体干线客机C919如期下线,预计将在今明两年首飞,而首飞配套的发动机LEAP-1C也如期交付,中国商发为其配套的长江-1000发动机正在紧张研制之中,预计将于今明两年开始试车台试车。
展望未来,300吨、400吨甚至600吨的重型运输机正在逐一落实中,而起飞重量接近300吨宽体双发跨洲际飞行大客机C929也提上了中国商飞的议事日程,与俄罗斯的合作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俄罗斯也将为其提供起飞推力达到35吨巨型大涵道发动机PD-30,而中国为此配套的长江2000也在逐步推进中。
雄关漫道,而今迈步,回头看鲲鹏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这是雏鹰成长中的烦恼,也是共和国留给历史的足音。
标签: #大业信托-政享104号成都龙泉驿非标政信
评论列表
其发动机D30KP2的良好表现也记在了中国航空人的心头,该发动机还用于前苏联的系列客机,产量很大,至少供应不是问题。 随着大飞机的上马,为了不在飞机动力上受制于人,中国除了发
2024年04月16日 09:43研制的认识。 随着新一代支线客机新舟60和ARJ21涡扇支线客机的研制,大飞机的研制终于又回到了中国人的视野之中。 90年代到2000年后,中国从俄罗斯先后引进了几十架伊尔76,但对于当时的中国军用大运输机需求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其发动机
2024年04月16日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