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馆将于1月18日上午正式开馆,该展馆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综合展示江苏省产业发展成果和未来规划。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北新区园区。
□ 沈和 金伟忻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视察。同科研人员交流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央企信托-xx196号淮安非标政信的新机制。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江苏科技创新指明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回望十年探索历程,江苏产研院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勇于变革,逐步实现从建设江苏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到深度参与打造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责任和能级跃升,交出一份科技改革创新的出色答卷,为新时代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生动示范和有益启示。
肩负使命,
跻身全球科技创新最前沿
历经十年持续改革创新,江苏产研院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集聚高端人才最多、催生新兴主体最多、搭建创新平台最多、突破领先技术最多,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新型科研组织。
一是形成了大量前沿性颠覆性创新技术。累计承担企业委托技术研发服务超过2万项、国家和省级重点研发任务5000项,成为江苏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举足轻重的引导力量。从创新成果水平看,全球高端技术330余项。其中颠覆性技术近50项,国内首创技术超110项,全球领先技术近170项。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材料与生产设备、航空航天闭式整体构件整体制造、癌症靶向药、下一代动力电池材料等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多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从技术服务领域看,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得到有力支撑。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成果占比分别为65%、10%和25%。从技术服务区域看,江苏省内占比45%,江苏省外占比55%,其中向长三角转移占比20%,为长三角一体化和全国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催生了大批智能化绿色化创新主体。累计培育新型创新主体1350家,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生力军,基本形成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全球领先优势。智能化绿色化特征鲜明,与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深度融合、协同攻关,服务重点企业超过2万家,为江苏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其中,高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机构77家,拥有研发人员1.2万人,知名院士领衔高端专业研究所达到21个。建成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型公司82家,在许多关键领域成功开发并量产一批世界领先产品。衍生孵化创新型企业超过1200家,其中上市和拟上市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16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成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时代标杆。
三是打造了众多国际化高端化创新平台。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260余个,形成依托优势载体、汇聚创新资源、组织技术攻关、解决企业需求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其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超过160个,中试线/中试基地超过100条,拥有大型仪器设备超1200台/套,设备价值超60亿元,有效提升江苏新材料、能源环保、材料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5大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半导体封装所、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等获批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美国硅谷、伦敦等全球创新活跃地区共建海外创新平台6个,与海外80家和国内104家高校等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广泛链接一批高水平国际研发平台联动创新。
四是激活了多元一体融通增值创新资本。累计组织引导和带动各类创新资金投入超过60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专项投入51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和园区投入超过200亿元,获得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20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超过150亿元,发起设立15只科创基金,拉动社会资本首期投入20亿元,累计获得资本市场融资超过50亿元。省级财政投资拉动比达1∶11,有效破解创新种子期初创期投入不足难题,形成财政为引领、园区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社会基金为保障、“多元一体、融通增值”的创新金融生态,为吸引全球领军人才落户江苏和长三角,开展前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独特和高匹配度的创新资本服务。
十年改革,
闯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深入考察其十年创新实践,央企信托-xx196号淮安非标政信我们看到,江苏产研院2013年12月成立以来,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始终秉持“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创新理念,坚持以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真需求为重要使命,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人才链、资金链和价值链,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科技管理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构建最具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生态,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开路先锋,创造了高质量发展时代突出业绩。
(一)紧贴创新需求,着力突破产业升级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创新之要、制胜之本。江苏产研院紧扣国家创新重大需求和地方企业技术创新急需,推动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有机链接,抢占全球技术制高点。一是精准把握企业创新“真需求”。坚持以企业是否出资作为技术真需求“金标准”,以出资额度作为企业创新关键指标。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不与研发机构争专利之功,成功搭起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产业园区技术创新“连心桥”。先后与江苏353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累计征集企业重大技术需求1800余项,企业意向出资金额超68亿元,组织全球揭榜并达成合作670余项,引导龙头企业投入近19亿元。二是组织技术联合攻关。组织企业与专业研究所、高校科研院所对接,联合开展跨区域、跨领域技术攻关。2019年,江苏产研院围绕万邦医药“生物合成肝素抗凝药物开发”技术需求,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达成300万美元创新合作项目。目前生物合成肝素钠已完成研发,并获批临床试验,实现百岁肝素产品技术革新。2019年省产研院与法尔胜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桥梁缆索的研发”技术需求,对接中冶建研院岳清瑞院士团队。法尔胜出资300万元,省产研院匹配300万元,支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成功填补国内空白。三是联合设立企业科技攻关资金。引导昆山、宿迁、镇江、扬州、泰州、淮安、徐州和南京江北新区等地方参与共建科技攻关资金。10年来,江苏产研院出资7000万元,撬动地市出资约2亿元,共同设立企业科技攻关引导资金,有效解决了地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难题。
(二)实行拨投结合,着力发挥财政投入雪中送炭效应。推进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是关键。江苏产研院创新财政资金“拨投结合”方式,对初创期重大原创性技术项目先期给予支持,研发成果获得市场融资后,按市场价格转变为股权投资,促进财政技术投入资金循环利用,产生更大效益。一是合理确定拨投比例。坚持以创新需求确定“拨”的金额和以市价确定“投”的股比。2017年,对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核心材料氮化镓射频技术项目,与苏州工业园区分别投入3000万元和6000万元。仅两年多时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公司估值超过20亿元。碳化硅外延设备、高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国产化、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平台搭建与新药开发等一批引领性项目以“拨投结合”方式落地实施,助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先发展。二是优化财政资金使用质效。既发挥财政资金对原始重大创新项目和团队的支持作用,保障研发团队早期研发的主导权,又利用市场机制确定支持强度和获得研发成果收益。近年来,投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82个,有11个已完成转股,其中2个项目估值超30亿元,2个项目超10亿元。江苏产研院和地方政府对这批项目共同投入4亿元财政资金,快速升值到10.66亿元,资金升值超过2.5倍,吸引毅达资本、深创投、高瓴创投等投资11.98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形成更能升值、更可循环和更多共享的新优势。三是营造创新创业宽松环境。对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创新项目,不与创新团队签订对赌协议,更加关注研发成果而非时效。创新团队履行义务难以达到预期,给予宽容处理,减轻了创新团队心理压力,得到普遍称赞。2023年,“拨投结合”创新机制,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在全国推广,赢得上海等省市积极好评。
(三)坚持团队控股,着力推动研发主体勇立创新潮头。江苏产研院与地方园区、人才团队共同组建研究所,各方共同现金出资组建研发团队控股的运营公司。赋予研发团队技术路线决定权。研发成果所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归属团队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运营公司,增值收益按股分配,极大释放创新团队创新激情。一是遴选前沿高端技术研发团队。在全球聘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技术创新项目经理,建设专业研究所。在先进材料、能源环保、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建成77家专业研究所,聘请370余位项目经理,其中30%为外籍人才,43位为国内外院士。累计集聚全球高端人才3000多位,推动一大批原创性技术项目落地见效。二是强化科研人员向心力凝聚力。“团队控股”模式赋予科研团队更多权益,有效解决过去创新团队知识产权权属不清和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让国有研究团队留得住人才,让民营研究团队吸引到人才,让各类科研人才“不用扬鞭自奋蹄”,创新热情充分涌流。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以300万元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买断原始技术所有权,二次开发形成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技术并小批量产品试制,市场估价达到8000万元,团队享有70%的权益,成立南京牧镭激光公司,8年时间公司估值达到15亿元,2023年销售额4.2亿元。中国非晶和纳米晶带材工业化生产奠基人、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周少雄牵头创建的先进能源材料研究所,原公司18位博士全职加入研发团队,落户常州高新区开展新能源前沿技术攻关,形成一大批国际一流自主创新产品,成为央企混改典型。三是加强“合同科研”绩效考评。构建定向服务企业与市场评价机制,重点考核研究所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技术投资和技术服务等绩效。以企业横向经费为重点,横向经费与纵向经费设置不同权重。设立科技奖项指标,鼓励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设置不同权重,鼓励通过核心技术争取科技进步奖,突破“卡脖子”技术,不断为服务国家重大技术创新贡献积极力量。
(四)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打造国际一流高端人才团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江苏产研院面向全球打造高端创新团队,着力构建以战略科学家为引领,科技顶尖人才为骨干,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支撑,精英荟萃、人尽其才、国际一流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生态。一是集聚创新精英。累计集聚全球高端人才3000多位,推动一大批原创性技术项目落地见效。极限精测与系统控制研究所所长、江苏集萃苏科思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汉斯·杜伊斯特,引进荷兰高科技模式,为半导体设备厂商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促进中荷企业合作共赢,荣获2022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2017年,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所引进JITRI研究员姚大平,开展基于三维堆叠扇出型晶圆级技术的新型存储器封装技术研发,孵化了江苏中科智芯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月产能万片生产线,融资2.5亿元,公司估值20亿元。二是培育企业领袖。企业领袖是创新核心力量。通过项目经理、拨投结合、综合评价与专业指导等方式,累计培育技术创新领袖82位。2020年,引进项目经理晏培杰创办苏州亿创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定制化辊压型材的研发和生产服务,成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宇通客车等龙头企业的关键零部件型材提供商,销售额从2021年3000万跃升为2023年2.7亿元,公司估值15亿元。三是加强人才培养。2019年,启动“集萃研究生”培养计划,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产教融合人才近6000名。争取省教育厅支持将“集萃研究生”培养纳入高校招生计划并单列指标,与东南大学、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共建高校集萃学院。同步打造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集成创新平台为主体的联合培养平台。组织学生参加集萃创新杯、集萃大讲堂等活动。建设集萃导师库,围绕重点产业开发专业课程。上线运行集萃研究生培养信息系统,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理。2021年,“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创新举措,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列入“十四五”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
(五)凝聚创新合力,着力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格局。2021年6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张江新区揭牌运营,标志着江苏产研院扛起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技术创新重要使命。两年多来,上海和江苏“一套机制、一个团队和一体化管理”方式有效运行。一是一体化共建创新载体。联合共建了21家专业研究所、5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创新载体一体化发展。整合长三角创新资源共建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重点吸纳长三角区域的材料领域优势研发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共建,并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先进材料创新联盟、材料学科长三角创新联盟、材料领域重点实验室长三角创新联盟等,建设长三角先进材料一体化技术创新先锋。二是一体化实施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新增海外知名大学等战略合作机构27家,新聘项目经理200余名。引进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李健院士团队实施抗超级细菌创新项目,2023年5月由李健院士团队、上海长三院、江苏产研院、泰州产研院和中国医药城五方共建。三是一体化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需求。上海江苏两地新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22家,跨区域征集解决技术需求。针对纺织行业共性难题“复合功能纤维材料开发”,联合上海江苏各2家企业共同出资,以“众筹科研”方式委托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技术攻关。
启迪未来,
淬炼新质生产力强引擎
江苏产研院十年改革探索,成绩令人瞩目,经验弥足珍贵。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兴未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前景美好。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四个走在前”和“四个新”重要任务。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是重中之重,勇当科技自立自强开路先锋是国之大者、使命光荣。江苏产研院创新实践带给我们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一: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必须坚定扛起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使命,着力增强数字化时代全球竞争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抉择,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江苏产研院在新时代应运而生,积极整合高端创新资源服务国家创新战略需求,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标杆。实践表明,面对数字化时代全球更趋激烈的科技竞争,必须拥有更有持续性的创新定力、更具前瞻性的创新布局、更富创造性的创新力量、更多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当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开路先锋,切实担当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第一方阵重要使命。
启示二: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必须聚力突破前沿性颠覆性先进技术,切实掌控关键核心技术话语权。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主动权,必须增创技术创新领先优势。江苏产研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绿色能源等前沿技术和脑机融合、光子芯片等全球先导性颠覆性技术博弈主战场,着力抢收“科技红利”,打造国之利器,成为有国际吸引力技术创新高地。实践表明,只要准确把握产业技术市场竞争需求,不断突破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切实掌控关键核心技术话语权,就一定能够提升科技创新抗压、应变、对冲和反制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启示三: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必须加快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努力增创高端人才引领新优势。创新发展本质上是人才引领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依靠领军人才坚强支撑。江苏产研院把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特别是领军人才摆上首要位置,着力集聚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顶尖人才、前沿技术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精心打造创新人才矩阵,形成高端人才引领创新独特优势。实践表明,越是前沿技术创新,越是需要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构筑顶级人才高地,真正实现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启示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必须精心营造高品质创新软环境,持续完善创新主体建功立业生态圈。高品质创新生态圈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依托,必须加快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质生产关系。江苏产研院创新成功的秘诀在于,建成协调有力、运营灵活和开放高效的科技管理新机制,实现了创新创业创投与创富“四创”有机统一,释放了创新主体无限潜能。实践表明,必须纵深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政府和市场互动并进双引擎,真正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创新软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巨大活力。
(作者分别为:江苏党建研究院副院长、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新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标签: #央企信托-xx196号淮安非标政信
评论列表
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馆将于1月18日上午正式开馆,该展馆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综合展示江苏省产业发展成果和未来规划。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北新区园区。□ 沈和 金伟忻2014年12月13日,习
2024年04月17日 22:40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馆将于1月18日上午正式开馆,该展馆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综合展示江苏省产业发展成果和未来规划。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北新区园区。□ 沈和 金伟忻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视察。同科研人员交流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
2024年04月17日 17:27